清晨七点五十八分,市立医院门诊楼收费处的灯刚亮,张晓琳就盯着电脑屏幕反复核对系统登录界面。作为窗口收费员,她最清楚这台服役五年的老电脑有多“情绪化”——遇上缴费高峰,说死机就死机,像头犟脾气的老牛。
“姑娘,挂号缴费!”第一位患者把医保卡拍在窗口时,晓琳指尖刚触到键盘,屏幕突然暗下去,主机箱发出细碎的“滋滋”声,像老旧电视机失去信号的哀鸣。她心脏猛地一缩,熟练地重启机器,可进度条卡在23%死活不动。
排队的队伍开始骚动。有人踮脚往窗口里瞅:“咋回事啊?早高峰还掉链子!”后面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急得直跺脚:“儿科号都快过了,这电脑咋比人还金贵?”晓琳额头冒冷汗,抓起对讲机喊总务科:“3号窗口电脑死机,速来!”

二十米外的总务科值班室,技术员老周正往保温杯里塞枸杞,听见呼叫抄起工具包就跑。他往椅子上一坐,敲敲键盘听听硬盘响动,眉头拧成麻花:“系统补丁没跟上,硬件也老化了,这台早该淘汰。”说话间,备用电脑推过来,晓琳手忙脚乱导入患者信息,可前面积压的二十多个号,让窗口外的抱怨声浪越来越高。
最前排的老大爷突然拍窗:“你们医院就这效率?我儿子还等着缴费做手术呢!”晓琳攥着笔的手发抖,刚要解释,老周突然直起身:“先手工登记单据,系统恢复后补录!”他扯过空白表格,教晓琳快速记录姓名、就诊号、缴费金额,自己则蹲在主机旁拆拆装装,像在哄一台闹脾气的机器。
时针转到九点,走廊里的晨光变得炽烈。老周终于直起腰,抹把额头的汗:“成了,临时撑着,回头得申请换新机。”晓琳重新登录系统,看着缴费信息逐笔录入,窗口外的队伍慢慢流动,抱怨声也化成了小声的催促。刚才发火的老大爷路过时,却往窗口塞了颗水果糖:“姑娘,别着急,你们也不容易。”
晓琳捏着糖纸笑了,望着那台重新运转的老电脑,突然发现它屏幕反光里,映着老周蹲地维修的背影,映着患者们逐渐舒展的眉头。医院的齿轮里,总有些老旧零件在吱呀作响,可总有人捧着耐心与责任,一点点拧紧生活的螺丝。
(全文987字)
创作思路:聚焦医院收费处的“日常危机”,通过设备故障串联人物情绪(收费员的慌乱、患者的焦躁、技术员的务实),用细节(老电脑异响、手工登记、患者递糖)锚定真实场景,让职场困境与人性微光交织,呈现基层医疗场景里的烟火气与治愈感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