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医院大厅像被按下快进键,人潮推着消毒水味在走廊里打转。导诊台新来的实习生林小夏盯着面前泛着冷光的智能咨询屏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工牌——这台号称“秒答百问”的机器,本该替她分担大半活儿。
八点刚过,穿军大衣的老大爷攥着挂号单凑过来,浑浊的眼在屏幕上扫了两圈:“闺女,CT室咋走?”小夏正想开口,智能屏抢先机械音响起:“CT检查需提前预约,请到3号窗口办理……”大爷愣了愣,又重复问了遍,屏幕竟蹦出相同答复。
小夏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这明显答非所问啊!她忙绕过台子扶住大爷胳膊:“叔,CT室在二楼左转,我给您指指路。”大爷眉头拧成麻花:“这机器咋听不懂人话?”说话间带着西北口音的颤,军大衣上还沾着赶路的灰。
小夏边领着大爷往扶梯走,边解释系统可能抽了风。路过儿科区时,大爷突然驻足,望着哭闹的孩童叹气:“俺孙儿咳嗽半个月,城里医院忒复杂……”原来他凌晨坐长途车赶来,就怕耽误娃病情。小夏听得揪心,索性陪大爷取了号,又帮着在自助机上缴费,直到把爷孙俩送进CT室候诊区。
回导诊台时,智能屏还在对另位阿姨重复“请先挂号”,可人家手里攥着急诊单呢。小夏掏出便签纸,把常用科室路线、缴费流程一笔笔画成示意图,贴在咨询台显眼处。护士长巡班时瞧见,笑着拍拍她肩:“机器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咱这咨询台,暖的是人心。”

那天傍晚交班,林小夏望着智能屏暗下去的光,突然明白——医院里最可靠的“解答系统”,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就像大爷临走时塞给她的糖块,裹着粗粝糖纸,却甜得能化开进院时的焦虑。科技能提速流程,可治愈不安的,终归是眼里的关切、指尖的指引,还有那句带着烟火气的“我帮您”。
(全文920字,以真实场景切入,通过智能设备“答非所问”的乌龙事件,对比机械应答与人文关怀的差异,细节刻画老人神态、方言口音,以及实习生从依赖机器到回归人情的转变,突出医院咨询台“人”的温度才是核心解答力。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