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,市立医院急诊大楼外暴雨如注。120呼啸着送来车祸重伤员,颅脑损伤体征明显,必须立即做CT检查。值班技师陈刚抓起辐射监测仪,冲向停在急诊通道的移动CT车——这辆“流动生命线”,是颅脑创伤救治的关键装备。

陈刚熟稔地启动设备,铅防护门缓缓闭合,可刚给伤员摆好体位,控制台突然迸出刺耳警报:“辐射剂量超标!辐射剂量超标!”红色警示灯疯狂闪烁,他后背瞬间沁满冷汗。移动CT车的辐射监测系统与医院总院联网,一旦超标会自动锁机,这意味着设备彻底瘫痪。

“陈老师,怎么回事?”赶来的急诊科主任林薇声音发颤,伤员瞳孔已开始散大,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。陈刚强压慌乱,扯过铅衣给林薇披上:“先把病人移到铅屏风后,我查辐射源。”他掏出检测仪绕车扫描,车头右侧辐射值竟飙到15μSv/h(正常背景辐射约0.1μSv/h),顺着缝隙探看,发现移动CT舱体与车头衔接处的铅密封胶条,被暴雨泡得鼓胀变形,竟裂开条细缝——辐射正从这里外泄!

凌晨三点,设备维修工程师老周顶着雨赶来。他撬开密封舱外壳,指尖抚过老化的胶条:“上周暴雨积压,车底排水孔堵了,舱内返潮让胶条脆化。这缝看着细,辐射可跟‘光’似的直线穿透。”老周迅速扯下失效胶条,换上应急铅箔胶带,边粘边解释:“移动CT车的辐射屏蔽靠三层防护,铅板、密封胶条、舱体结构,胶条是‘关节’,最怕受潮。”

修复过程中,陈刚攥着手机狂查备用方案:“林主任,总院CT室排队吗?不行就推病人过去!”“路上颠簸会加重脑疝!”林薇盯着监护仪上波动的血氧,指甲几乎掐进掌心。好在二十分钟后,老周敲下最后颗固定螺丝:“辐射值回落到0.3μSv/h,能启动了!”

CT扫描舱重新运转,螺旋CT机飞速旋转,清晰的颅脑断层影像传至总院神经外科。两小时后,伤员被推进手术室,术中证实硬膜下血肿,成功清除。

清晨六点,雨停了。陈刚和老周蹲在移动CT车旁,用内窥镜检查所有密封胶条,给排水孔疏通管道。“这事儿得记教训,”老周抹把脸,“移动设备的防护巡检,不能只看‘大面儿’,这些密封细节,遇上下雨天就是生死关卡。”陈刚望着朝阳里泛着金属冷光的CT车,突然想起昨夜警报响起时的心跳——那不仅是设备故障的警示,更是对医疗安全防线最尖锐的叩问。

(全文987字)

创作思路:聚焦移动医疗设备的隐性风险,通过雨夜急救的紧迫场景,串联辐射超标危机、专业排查修复、医患生死竞速的线,嵌入辐射防护原理、设备维护细节等专业信息,以人物情绪(技师慌乱、医生焦灼、工程师冷静)推动情节,落点于医疗安全防线的反思,让技术细节与叙事张力并存。

随机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