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室里的“流量危机”:体外循环机的惊魂时刻

一、手术台前的异常警报

心胸外科手术室里,无影灯亮得发白。林主任带着团队正准备给一位复杂先心病患者做矫治术,体外循环团队早已调试好机器——这台体外循环机是患者术中“生命线”,负责暂时代替心肺功能,流量参数更是重中之重。

器械护士小周刚把预充好的管路连接妥当,监护屏突然跳出刺耳警报:“体外循环机流量异常!” 所有人神经瞬间绷紧。主麻陈医生迅速瞥向监测屏,流量数值像失控的指针,在预设范围外疯狂波动。

(新手 tip:体外循环机流量不稳,意味着血液灌注可能出问题,心脏、脑这些重要器官随时会缺血,手术风险直接爆表。)

二、争分夺秒揪“元凶”

“先查管路!”体外循环师老郑第一个冲上去。他半跪在地,顺着管路一寸寸检查:动脉端、静脉端接口有没有松?预充液里会不会有气泡堵管?管路打折这种低级错误?一圈摸下来,管路服服帖帖,没半点扭曲。

“参数设置再核对!”林主任沉声道。老郑飞速调出机器界面,氧合器转速、滚压泵压力、流量校准值……每个数字都和术前预案对过,没毛病。难道是传感器故障?他扯过备用传感器换上,流量数值却仍在乱跳。

随机图片

(新手必看:排查分三步——硬件(管路)、参数、设备元件,缺一不可。这时候团队分工越明确,越能抢时间。)

三、藏在细节里的“凶手”

就在众人快急疯时,巡回护士小赵突然指着地上的电源插排:“刚才推除颤仪,会不会碰了循环机插头?”老郑蹲下去一瞧,插头果然松了半截!重新插紧,再看监测屏,流量数值稳稳回到预设区间,警报声终于消停。

原来,术前设备摆放太挤,除颤仪移动时蹭松了循环机电源,导致机器供电不稳、流量传感失常。林主任擦了把汗:“幸亏没急着开胸,这要是术中出问题,后果不敢想。”

这场“危机”教会我们什么

事后复盘,团队列了三条铁律:

  1. 术前设备“定妆照”:手术前给所有设备摆位、接线拍照片,术中挪设备先看周边关联;
  2. 流量监测“双保险”:除了机器自带监测,用超声多普勒再测一次动脉流量,交叉验证;
  3. 团队默契练细节:哪怕老护士、老技师,也要定期模拟设备故障演练,就怕“熟手栽在小疏忽”。

(给新手的话:体外循环机流量异常,看着吓人,但拆成“硬件+参数+供电”三部分排查,思路就清晰了。关键是团队里每个人都得盯着细节,别放过任何“不起眼”的异常。)

标签:心胸外科,体外循环机,手术室,流量异常,医疗故事

(故事里藏着真实手术室的逻辑:设备故障往往藏在细节里,新手别怕复杂,拆步骤、抓分工,危机就拆得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