抢救车里的“错位风波”

抢救车的“小混乱”

急诊科的抢救车像个精密匣子,每层抽屉里的药品、器械都有固定位置——这是救命时的“快速通道”。那天白班,护士小李例行检查,掀开第二层抽屉,突然愣住:本该在左格的肾上腺素,竟歪在右角,旁边的阿托品也挪了位。她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指尖抚过抽屉内侧的标识卡,确认自己没记错摆放顺序。

危急时刻的“卡壳”

没想到,隐患来得猝不及防。傍晚送来位心梗患者,心电监护显示室颤,抢救小组瞬间启动:除颤、胸外按压、推注肾上腺素……当小李伸手去抽抢救车第二层抽屉时,熟悉的触感没摸到药盒——肾上腺素的位置竟空了!她心脏狂跳,攥着抽屉边缘快速扫瞄,才在右角扒到药盒。这几秒的延迟,让旁边进修的小护士攥紧了拳头。所幸患者抢救成功,但小李后背全是冷汗:抢救车药品移位,差点成了生死间的“绊脚石”

随机图片

溯源:谁动了“救命坐标”

科室立刻复盘。原来三天前,新护士小张参与抢救癫痫患者,慌乱中抽了咪达唑仑,事后没仔细归位,顺手把肾上腺素推到旁边。小张低着头解释:“以为放回去就行,没看标识……”护士长没批评,带着所有人围在抢救车前:“每层抽屉的药品,按‘抢救顺序’‘剂量频次’归类,就像地图上的坐标。移位1厘米,可能就是救命时差。”她边说边演示:第一层放最急用的除颤电极、简易呼吸器;第二层按心肺复苏用药顺序排肾上腺素、阿托品;第三层备着胺碘酮、利多卡因……每个药盒边缘都贴着对应标识,和抽屉卡槽严丝合缝。

整改:给抢救车“上锁记忆”

为了让药品“归位成习惯”,科室定下规矩:每次抢救后,双人核对药品摆放。谁动过抽屉,必须和搭档一起还原布局,对着标识卡逐项清点。还给抢救车加了“细节课”:新人入职先背熟每层药品的“位置逻辑”——比如心血管急救药集中第二层,按给药优先级排序;第三层的抗心律失常药,按剂型(针剂、微泵药)分区。小李也把这次教训写成笔记:“抢救车不是储物柜,是按秒计算的‘生命货架’,每粒药的位置都藏着生死密码。”

如今,再看抢救车的抽屉,药品们规规矩矩待在卡槽里,像列好队的卫兵。新手们跟着学的时候,总会听到这句提醒:“记住今天的‘错位’故事,下次伸手拿药前,先确认它的‘专属座位’——这不是死板,是给生命留的‘快捷通道’。”

标签:急诊科故事,抢救车管理,医疗差错防范,医护成长,药品摆放规范

(故事里藏着抢救车药品管理的关键逻辑:位置≠随意放,而是按抢救流程、用药优先级设计的“救命动线”。新手吃透这层,就懂了抢救车的“秩序密码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