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房里的沉默呼叫铃
1. 病房角落的求助声
市立医院内科三病区的走廊,消毒水味混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。302 病房靠窗的病床,李阿姨攥着呼叫铃按钮,指节泛白。她刚做完手术第三天,刀口疼得钻心,想叫护士换止痛泵,可按了七八次铃,病房门口的指示灯明明闪着,却没人进来。
同病房的张大爷家属坐在陪护椅上刷手机,瞥了眼李阿姨:“姑娘,要不我帮你喊护士?”李阿姨勉强笑了笑,喉咙发紧:“麻烦您了……”家属起身往护士站走,却见走廊尽头护士台围着三四个护士,正对着电脑核对医嘱,压根没注意到呼叫铃的提示。

2. 忙碌背后的“盲区”
其实护士站的呼叫系统没坏。当天白班的小周是入职半年的新人,上午刚接手 8 个病房 32 位患者,医嘱核对、抽血送检、换液体的单子堆成小山。她盯着电脑屏幕时,余光瞥见 302 的呼叫灯闪了,正想起身,隔壁病房又喊“换药”,脚步就岔到了 301。等处理完 301 的事,302 的呼叫灯早灭了——她以为患者疼劲过了,没再深究。
李阿姨的家属赶来送饭时,瞧见老伴攥着呼叫铃发抖,瞬间红了眼,直冲护士站理论。小周这才惊觉自己漏了呼叫,低着头道歉:“阿姨疼了这么久……是我没顾过来。”可家属的怒火没那么容易消,走廊里的争吵声,让整层病房的目光都聚了过来。
3. 沉默里的“通关密码”
护士长王姐闻声赶来,先给李阿姨调了止痛泵,又拉着家属到办公室:“今天确实是我们疏忽。病区患者多,新人经验不足,但这不是理由。”她打开护理排班表,指着密密麻麻的标注:“每个护士分管的患者,其实都有优先级标注,可忙起来容易顾此失彼。”说着,王姐掏出个小本子,上面记着“呼叫铃应答流程优化”的草稿——原来她早发现系统应答有漏洞,正琢磨怎么让呼叫分配更智能,比如按病房距离、患者病情分级响应。
李阿姨家属的气消了大半:“咱也知道护士不容易,可病人疼得那样……”王姐拍拍他的肩:“往后您多盯盯呼叫铃,要是按了没回应,直接打护士站分机,24 小时有人接。我们也会给新人做专项培训,把‘呼叫铃应答时效’加到考核里。”
4.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答案
后来小周跟着王姐去给李阿姨道歉,李阿姨反倒安慰她:“姑娘,我闺女也是护士,知道你们忙。就是疼得慌时,听见铃响没人来,心里发慌。”小周眼眶发酸,把李阿姨的床头呼叫铃编号记在随身本上,往后巡房时总会多瞅两眼 302 病房。
这件事像块石头,砸在病区每个人心里。护士们开始互相提醒“先看呼叫灯再处理手头活”,科室也真的优化了呼叫响应机制:给重症患者床头铃设“红色优先”,普通患者的呼叫按距离护士站远近排序提醒。而患者家属们,也学着在按铃后稍等片刻,若没回应就直接电话联系——病房里的沉默呼叫铃,终于成了医患互相理解的“破冰题”。
(标签:医院故事,病房日常,医患关系,职场疏忽,人性观察)
(故事里藏着病房里的真实困境,也铺着“疏忽”与“体谅”的和解路。新手若写医疗场景,不妨从这类细节冲突切入,看矛盾里怎么长出温暖的答案。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