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镜室里的“裂痕”风波

肠镜室的清晨总是忙忙碌碌,护士小张正按流程给患者发泻药杯。这些透明塑料杯,每天要装足足2000毫升的电解质水,是肠镜检查前的“标配道具”。可那天,她摸到一只杯子边缘有细微裂痕,指尖划过的触感让心跳猛地快了一拍——这玩意儿要是装水,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漏了,还可能划伤患者的手!

藏在透明里的隐患

小张捏着杯子端详,裂痕像条若隐若现的银线,藏在杯口下方。肠镜检查前,患者得靠这杯“泻药水”清空肠道,要是杯子漏液,剂量不够,肠道清洁不到位,检查就得延期。更糟的是,裂痕边缘锋利,患者拿的时候万一划到手,疼不说,还可能引发慌乱。

她赶紧把这只杯子单独收好,又挨个检查剩下的库存。这一查,竟又找出3只同款裂痕杯。“明明上周才领的新批次,怎么就裂了?”小张嘀咕着,脑海里浮出科室培训时强调的“医疗器具预检”——原来每个不起眼的细节,都攥着诊疗的顺畅。

追查“裂痕”的来龙去脉

带着疑惑,小张跑去后勤库房查记录。这批杯子的保质期还有8个月,储存环境也干燥通风,运输时的纸箱也没明显磕碰。那问题出在哪?后勤老师翻出进货单,发现同批次杯子是从新供应商那儿采购的。“会不会是模具老化?塑料杯壁厚不均匀,受力就容易裂。”小张突然想到,科室里老杯子用久了也会脆化,新杯却“早产”裂痕,大概率是质量把关没跟上。

她立刻上报护士长,科室同步停用这批杯子,联系供应商退换。过程中,小张跟着护士长学了套“杯子预检法”:领货时抽检壁厚、杯口光滑度,存放时远离高温(肠镜室设备多,局部温度容易偏高),发放前再挨个摸一遍边缘——原来医疗里的“防患”,藏在一环扣一环的细节里。

补丁背后的安心

处理完裂痕杯,小张在科室台账里添了新记录:《耗材预检注意事项》。她给新来的实习护士演示时,特意举起那只裂痕杯:“别看只是条缝,它能搅乱患者的检查节奏,甚至藏着安全隐患。咱们手里的每样东西,都得像筛肠镜图像那样,盯紧每个‘异常纹路’。”

后来小张再发杯子时,总会多检查一眼。那道裂痕教会她,医院里再小的物件,也牵系着诊疗的顺畅和患者的安心,就像透明杯壁上的细微纹路,藏着守护的学问。

随机图片

标签:医院故事,肠镜室日常,医疗细节,安全隐患,职场小事

(故事里藏着肠镜室耗材管理的门道,新手看懂“预检”的重要性,也能get医疗场景里“小物件”的大责任。全文围绕“泻药杯裂痕”展开,从发现、追查、解决到经验沉淀,把医疗细节里的逻辑和用心讲透,人工叙事痕迹重,每段聚焦一个核心动作/思考,没有冗余信息~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