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医院后勤科新来的实习生,报道第一天,张姐领我去熟悉清洁区域。走到住院部后巷的垃圾井时,地面一块深褐色的污渍让我愣了神——瓷砖缝里渗着暗痕,像被反复揉皱又展开的旧布。张姐瞥了眼我盯着污渍的样子,笑:“这痕迹,比咱科里工龄最长的护士资格证还老呢。”

垃圾井旁的顽固痕迹

垃圾井是住院部所有楼层医疗废物暂存后运送的通道,地面常年潮乎乎的。我蹲下去想擦那处污渍,消毒水泼上去没反应,钢丝球蹭得瓷砖发白,痕迹反倒更明显。张姐拦我:“别费劲儿,这是去年冬天夜里留下的。”她指了指垃圾井铁栅栏,“那天抢救室送下来一箱被服,护士长抱着病历夹跑在最前头——你看,污渍边缘那道浅印,是推车轮子卡过冰碴子化的。”

我这才发现污渍形状古怪,有的地方像拖曳的水痕,有的地方结块发硬。张姐说,医疗垃圾转运有严格流程,但急诊高峰期,医护和后勤得拧成一股绳。那夜送来车祸重伤员,抢救后换下的污染被服要加急处理,后勤大叔推着重型推车,轮胎碾过结霜的地面,带倒了半桶消毒水,混着医疗废物渗漏的液体,在凌晨冻成了这道印子。

污渍里藏着的夜班故事

后来跟值大夜班,我才懂张姐说的“故事”多鲜活。凌晨两点,外科楼垃圾井突然传来争执声——新护士怕污染不敢靠近,后勤阿姨急得直跺脚:“针头盒要立着放!液体袋漏了得先扎紧!”我躲在拐角,看她们弯腰调整垃圾袋,消毒水味里混着ICU送来的血透废液气息。等她们处理完,地面又添了几道新水印,和旧污渍慢慢融在一起。

随机图片

有回跟后勤大叔聊天,他指了指垃圾井墙面斑驳的编号:“每个数字对应楼层科室,污渍位置也能对上。内科楼垃圾井第三块瓷砖的印子,是呼吸科疫情期间送防护服外包装留下的;儿科那侧的淡粉色,是打翻的雾化药……”原来这些痕迹,是医院运转时无数次协作、慌乱、补救的脚印。

把污渍当镜子的人

现在我再看垃圾井地面,不再只觉得脏。张姐教我调消毒配比时说:“擦污渍不是跟痕迹较劲,是跟隐患较劲。”她蹲下来示范,先看污渍干湿——潮湿的可能是刚渗漏的体液,得先撒吸附剂;干结的要分层处理,边角缝里的用牙刷刷。“你看这道印子浅了,说明最近科室转运更规范;那处新湿痕,得提醒护士站检查废物袋密封。”

实习结束那天,我特意去垃圾井转了圈。旧污渍淡了些,新的痕迹又多了几道细碎的。阳光斜斜照进来,瓷砖上的斑驳像张拼贴画,每一块都藏着医护、后勤在凌晨或深夜里的喘息与奔跑。我突然明白,这些擦不净的污渍,是医院里被忽视却活着的注脚——它们见证匆忙,也见证无数人把规范和责任,一点点揉进每个平凡的瞬间。

标签:医院故事,保洁工作,医疗废物,职场成长,后勤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