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后巷有块总飘怪味的地方,是化粪池地面。我叫小周,刚到后勤科上班那周,就被派去“照顾”这块地。那天太阳晒得地面发烫,可还没走近,一股混着腐臭、酸气的味道先扑过来,直往鼻腔里钻,熏得我嗓子眼发紧,差点把早餐吐出来。

初遇那股冲鼻味儿

后勤科张姐指了指化粪池区域:“小周,先跟老陈去看看井盖密封,最近总有人投诉味儿大。”我捏着鼻子挪过去,老陈是科室里干了十几年的师傅,正蹲在井盖旁拿扳手敲敲打打。他回头瞅我:“姑娘别捏鼻子,越捏味儿越往脑子里钻,放松呼吸,慢慢适应。”

我试着放下手,那股味儿更凶了——像发馊的泔水混着发酵的烂菜叶,还隐隐有股下水道的腥气。老陈掀开井盖检查时,一股更浓烈的沼气味儿冲上来,我瞬间眼冒金星,老陈却熟稔地拿检测仪器探了探:“沼气浓度没超标,但密封胶圈老化,味儿漏出来不少。”

老陈的“味道”哲学

那天下午,老陈带我绕着化粪池走了一圈,讲起这股味儿的“脾气”:“化粪池本是靠菌群分解污物,要是管道堵了、井盖漏了,或者菌群失衡,味儿就疯了似的往外跑。”他蹲在排污口,用长铁钩扒拉着管壁:“你看这油污,夏天温度高,剩饭剩菜里的油结块,把管道堵得半通不通,污水排不下去,沼气就闷在里头,能不臭?”

老陈教我给井盖换密封胶圈,他边拧螺丝边说:“后勤的活儿,看着脏累,可医院里哪处干净能离了这些?就像这臭味儿,你得顺着它找病根,不是光捂鼻子就行。”我盯着他满是老茧的手,突然觉得那股味儿里,藏着好多我不懂的门道。

随机图片

臭味里的门道

后来几天,我们跟着老陈排查整个排污系统。原来化粪池地面的臭味,不全是化粪池本身的锅——某段埋在地下的管道年久失修,裂缝让污水渗到土壤里,发酵后味道往上冒;还有食堂后厨的隔油池清理不及时,油污顺着管道堵了化粪池的“喉咙”。

老陈带我们给管道做修补,往化粪池里加微生物除臭剂:“这些菌是专门吃污物的,它们吃饱了,臭味自然少。”我看着那些白白的药剂倒进池子里,老陈又叮嘱:“以后每周得检查隔油池,井盖密封每月查,菌群平衡得盯着……”我把这些记在小本子上,才发现这股臭味背后,是一环扣一环的精细活儿。

最后一次跟老陈去化粪池区域时,太阳还是热辣辣的,但那股刺鼻的味儿淡了很多,只剩若有若无的发酵气息。老陈拍拍我肩膀:“现在知道了吧?这味儿不是讨人嫌的累赘,是提醒我们该干活儿的信号。”

现在我再走过医院后巷,偶尔闻到一点淡淡的味道,不再躲着走。因为我明白,医院里每一处清爽的角落,都藏着像老陈这样的人,在臭味里琢磨、折腾,把那些让人皱眉的“麻烦”,变成看不见的安心。

标签:医院后勤,化粪池臭味,职场故事,平凡岗位,生活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