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午十点刚过,医院后勤组的小张像往常一样在住院部楼层巡逻。经过走廊拐角时,他瞥见地面有一片深色水渍,凑近看还能瞧见水痕往墙角渗。“这两天保洁阿姨拖完地都会擦干,怎么还有积水?”小张心里犯嘀咕,蹲下来摸了摸地砖缝隙,指尖立刻沾上凉意——水是从地下往上渗的!

巡逻时的异常发现

小张没急着下结论,先绕着水渍范围走了一圈。住院部的排水管道埋在楼层地面下,平时负责病房、卫生间的污水排放。他记得培训时说过,管道漏水初期可能只是地面返潮,要是不管,渗水会越来越严重,甚至泡坏地砖、腐蚀楼下天花板。

他赶紧联系水工组的老周。老周带了测漏仪过来,仪器贴在地面上,嗡嗡响了几声后,数值在卫生间方向突然跳得很高。两人撬开卫生间门口两块地砖,果然,地下的PVC管道接口处裂了条缝,水正汩汩往外冒!

随机图片

追查漏水源头的波折

找到漏点只是第一步,难的是“为什么漏”。老周蹲在坑里仔细检查管道:“这截管子用了快十年,接口的胶水老化,加上最近住院部用水量陡增,水压一冲就崩开了。”可换管道得把地面刨开,住院部白天满是病人和家属,动工太吵会影响休息。

更麻烦的是,漏水点上方的地砖下面还铺着防水层,要是直接砸开,搞不好防水层破损,以后楼下更要渗水。小张和老周商量后,决定先关闭这一段管道的阀门,临时接根软管把污水引到其他排水管,先止损,等晚上病人休息了再彻底维修。

多部门协作解决难题

傍晚六点,后勤、水工、维修队三个组凑在一起开短会。维修队负责用切割机小心切开地面,水工组更换新的PPR管道(这种材质比PVC更耐高压),后勤组提前在病区贴通知、协调临时卫生间。

动工后,难题一个接一个:切割机碰到钢筋得换角度,新管道接口要精准对齐,地面回填时得压实防沉降……老周盯着水工师傅焊接接口,火星子溅在防护面罩上,他还不忘喊:“接口多缠两层生料带,别省那点功夫!”

直到凌晨一点,新管道终于接通,地面用快干水泥铺平。第二天早上,住院部走廊又恢复了干燥,地砖下的隐患彻底解决。小张盯着干爽的地面,把这次漏水处理的步骤记在笔记本上:发现异常→定位漏点→分析原因→临时止损→协同维修→收尾检查,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。

新手朋友们要是遇到类似情况,记住三点:第一时间观察水痕范围,别让小漏变成大患;找专业工具(比如测漏仪)辅助定位,别盲目砸地面;维修时一定要考虑现场环境,像医院这种公共场所,还要兼顾对病人的影响。管道漏水看着是小事,处理不好可是会影响整栋楼的安全和使用,把每一步做细,难题自然就解了。

标签:医院漏水,排水管道维修,后勤管理,漏水处理流程,公共场所运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