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镜室地面那只灌注液瓶子,藏着我入职第一课
晨间查房时,那只躺在地上的瓶子
肾镜室的灯亮得晃眼,我跟着带教老师查房时,余光瞥见走廊角落躺着个透明瓶子——是灌注液的空瓶。那瞬间我脑子嗡了下,刚入职的紧张又往上冒:这要是没发现,会不会影响后续手术?
晨间查房是肾镜室每天的“必修课”,仪器要检查、耗材要归位,地面更是得干干净净。我攥着笔记本,盯着带教李老师的脚步,生怕漏学细节。走到走廊转角,李老师突然停住,目光落在地面那个灌注液瓶子上。我脸一下子热了,心想是不是自己昨天帮忙整理时没放好?正要道歉,李老师却蹲下,轻轻把瓶子捡起来:“小夏,知道灌注液瓶子为啥不能留地上不?”
我摇头,李老师指了指走廊尽头推手术车的方向:“肾镜手术时,灌注液要精准控制流量,瓶子要是在地上被推车轧到,碎了是小事,万一残渣影响清洁区,手术感染风险就高了。而且……”她擦干净瓶身标签,“这瓶子是昨晚急诊术后没及时收的,咱们得养成‘用完即归位’的习惯,新手最容易忽略这些细节。”
老护士弯腰时,我看懂了“小心”的分量
正说着,值大夜班的张护士从处置室出来,看到我们手里的瓶子,笑了笑:“昨天急诊那台肾结石手术,灌注液流速调了三次,术后我累得坐了会儿,没想到瓶子忘收了。”她接过瓶子时,指腹轻轻摩挲标签边缘:“你们看这标签,边缘要是磨损,后续核对信息容易出错。肾镜室里,每个环节都得‘小心’,灌注液直接接触手术部位,一丁点差错都能放大风险。”
我盯着张护士弯腰的背影,突然明白“慎独”不是书本里的词。哪怕没人盯着,医护也得把每个环节盯紧——就像这只差点被忽略的瓶子,它躺在地上时,藏着的是无数双看不见的“监督眼”,监督的是对患者安全的责任。
灌注液标签上,前辈画的小三角
李老师把瓶子放进专用回收箱前,指着标签角落一个淡蓝色小三角:“这是前年带教的王老师画的,她退休前说,肾镜手术中灌注液温度要控制在37℃左右,标三角的瓶子是提前温过的。后来我们科室延续这习惯,看到三角就知道是‘安全温度’。”
我凑过去看那道浅浅的痕迹,像看到无数前辈把经验刻进这些细节里。原来每个瓶子不只是装液体的容器,更是一代代医护传递“安全密码”的载体。新手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把流程当机械动作,可当我知道标签上的三角、地面不能留瓶子的原因,才懂每个规矩背后都拴着患者的健康。
后来我明白,每个瓶子都牵着安全线
那天之后,我再看肾镜室的灌注液瓶子,眼神里多了敬畏。整理耗材时,会特意检查标签是否清晰、瓶身是否完好;查房时,余光扫地面成了条件反射。有次新来的实习生问我“地上瓶子为啥不能留”,我把李老师和张护士说的道理讲给她听,末了加一句:“咱们眼里的‘小瓶子’,在患者那里是‘大安全’。”
现在我抽屉里还留着入职时画的笔记,其中一页写着“肾镜室灌注液:地面不留瓶,标签看细节,温度记三角”。这些关于瓶子的故事,成了我在医护行业扎根的第一捧土——让我明白,好的医护不是天生谨慎,是把每个“不起眼”的环节,都当成守护生命的关卡。
标签:肾镜室,灌注液,医护故事,新手成长,医院细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