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来时,林小夏总觉得那些设备在发光——尤其是耳鼻喉科专用的电钻,还有承载它的地面移动推车。对刚轮岗到耳鼻喉手术室的她来说,这些“铁家伙”既陌生又威严,像等待发令的战士。
手术室里的“精密伙伴”
耳鼻喉手术有多精细?带教老师王姐举过例子:给鼻窦炎患者清理病灶,电钻要精准磨开极小的骨窗,偏差半毫米就可能伤到周围神经。而电钻能稳定工作,离不开地面设备的“配合”。比如那台移动推车,不仅要承载电钻主机,内置的线路和稳压系统得时刻在线;地面上的消毒垫、防滑标识,也默默圈定无菌区的边界。小夏第一次摸电钻手柄时,手都在抖:“这么小的钻头,怎么敢往患者鼻腔附近怼?”王姐笑着指了指推车侧面的参数屏:“看见没?转速、压力都要根据手术步骤调,地面设备稳住了,电钻才能‘听话’。”
那次“惊险”的手术演练
周三的应急演练课,小夏才算懂了“设备掉链子”多可怕。模拟鼻中隔矫正手术时,电钻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,转速表乱跳。王姐瞬间关停,手指点向推车底部:“先看地面设备!”小夏蹲下去,才发现推车滑轮卡进了地板缝隙——原来前一晚清洁后,地面防滑条移位,推车移动时扯到了线路接口。团队紧急调整:护士铺新的防滑垫固定推车,工程师重启电钻校准系统,演练才没中断。“耳鼻喉手术空间小,设备哪怕一点‘小脾气’,都可能让风险翻倍。”王姐擦汗时,小夏记住了地面设备维护的细节:每天术前要检查推车滑轮、线路走向,消毒后必须确认设备归位。
新手要懂的“设备密码”
跟着值了两周夜班,小夏发现设备养护藏着很多“笨功夫”。比如电钻用完,要拆钻头泡在专用消毒液里,机身得用软布蘸防腐蚀剂擦;地面推车每周要给滑轮上润滑油,线路接口要贴防脱标签。有天凌晨做声带息肉手术,电钻启动前,老护士李姐轻轻拍了拍推车:“就跟哄孩子似的,这些设备被善待了,才肯在关键时候出力。”小夏后来在笔记里写:“原来耳鼻喉手术室的‘安全’,是电钻的精准、地面设备的稳当,还有人对它们的在乎,共同织起来的网。”

现在小夏再进手术室,看电钻躺在推车上,地面消毒垫齐齐整整,不再觉得它们是冰冷的机器。她明白,每个设备都揣着守护患者的使命,而新手要学的,就是读懂这些“伙伴”的语言,让它们在手术台上安心“干活”。
标签:医院设备,耳鼻喉手术,手术室故事,医疗职场,新手成长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