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狡兔三窟”这个成语,大家或许都听过。那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存智慧呢?
战国时期,齐国的孟尝君广纳贤士。有个叫冯谖的门客,起初没显露出啥本事。但后来,他为孟尝君做了几件关键事。
冯谖先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。他把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的债券当众烧毁,百姓们对孟尝君感恩戴德。这是为孟尝君在薛邑赢得了民心,相当于给孟尝君建了一个“窟”。

后来,齐王对孟尝君起了猜忌。冯谖又去魏国,对魏王说孟尝君是个大人才,若能请他去魏国,魏国必强。魏王就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请孟尝君。齐王听闻后,担心孟尝君真去了魏国对自己不利,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职位。这是给孟尝君在朝堂局势变化时有了另一种选择的“窟”。
最后,冯谖还让孟尝君向齐王请求把先王的祭器分到薛邑,建立宗庙。这样一来,齐王就更不敢轻易对薛邑和孟尝君动手了。这又是一个稳固的“窟”。
从这个故事能看出,“狡兔三窟”不是让我们狡诈,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做准备。就像在职场,不能只掌握一项技能。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技能,还可以学学沟通技巧、管理知识等。这样,当行业有变动,或者公司有调整时,我们就有更多的应对办法。生活中也是,不能把所有的资源、精力都放在一处。投资理财别只盯着一种产品;人际关系也别只围绕一小撮人。多些准备,多些“窟”,面对突发情况,我们心里才不慌。就像孟尝君,有了这多个“窟”,他的地位才更稳固。所以,咱们做人做事,也得有点“狡兔三窟”的意识,给自己多些保障,这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。
标签:狡兔三窟,生存智慧,历史故事,职场启示,生活哲理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