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郎救狐仙 巧得顺风耳

清朝乾隆年间,江南有个叫王二柱的货郎,每日挑着货担走街串巷。这年深秋,他翻越云雾山时,忽闻草丛里传来呜咽声。拨开半人高的茅草丛,只见一只火红色的狐狸被猎人的铁夹子夹住了后腿,血珠子正顺着雪白的绒毛往下淌。

"可怜见的。"二柱放下货担,蹲下身来。那狐狸通人性似的,琥珀色的眼睛直勾勾望着他,竟流出血泪。他心下一软,取出货担里的解绳刀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铁夹。刚松开手,狐狸却瘸着腿不肯走,反而用头蹭了蹭他的裤腿,眼里满是感激。

二柱从货担里摸出块伤药,嚼碎了敷在狐狸腿上,又撕了块布条替它包扎。"快走吧,别再被抓住了。"他摆摆手,转身要挑担下山。

"恩公留步!"身后忽然传来银铃般的女声。二柱回头一看,只见云雾缭绕中站着个红衣姑娘,鬓边别着两只毛茸茸的狐耳,身后一条蓬松的大尾巴正轻轻摇摆。他惊得后退三步,结结巴巴道:"你...你是..."

"小女乃是这山中狐仙,方才多谢恩公相救。"姑娘屈膝行礼,"此恩当报,我这有件宝物相赠。"说罢从袖中取出个翠绿竹筒,筒身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,"此乃顺风耳竹筒,将耳朵贴上去,百里之内人言兽语皆能听见。只是切记,不可探听天机,不可滥用私权。"

二柱接过竹筒,只觉入手温润。还想再问,红影一闪,姑娘已消失在云雾里,只留下淡淡的麝香。他将竹筒揣进怀里,挑着货担往山下走。路过山神庙时,竟听见庙祝正和一个商人低声交谈,说要在明日的米价里掺沙土,好赚笔黑心钱。二柱心头一紧,次日天不亮就挨家挨户告知乡亲,保住了半个村子的口粮钱。

自此,二柱的生意越做越顺。靠着顺风耳,他总能避开土匪强盗,还提前得知哪里缺盐哪里少布,货担里的东西总是卖得精光。有回他听见山那边传来呼救声,寻过去救了个跌落山崖的采药老汉,老汉竟是邻县县令的父亲。县令感念其恩,亲笔写了"义商"牌匾相赠。

这年冬天格外冷,二柱用竹筒听见一群灾民在城外哭嚎,官府却紧闭城门。他连夜挑着所有棉衣粮食赶去,又求见县令陈说利害。最终城门大开,上千灾民得以活命。这事传到巡抚耳中,上奏朝廷,乾隆帝御笔亲书"急公好义"四字嘉奖。

王二柱活到九十九岁,临终前将竹筒交给孙子,嘱咐道:"这宝贝能听千里声,却不如听心音真切。做人啊,心里得存着善念,耳朵才不会被杂音迷了方向。"说罢溘然长逝。那只翠绿竹筒后来不知所踪,有人说被狐仙收了回去,也有人说,它仍在世间,等着下一个心善的人。

随机图片

如今云雾山脚下还流传着一首歌谣:"货郎担,两头晃,救狐仙,得宝筒。顺风耳,听四方,辨善恶,济贫粮。善人心,比金贵,千年传,美名扬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