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洼村狐仙引路记》
太行山深处的石洼村,世代被群山锁着。村民们靠山吃山,日子过得像村口的老槐树,叶子绿了又黄,总也盼不到结果。直到光绪三年开春,村西头的王老五跺着脚喊:"再不想法子,咱村就得喝西北风!"
这话像颗火星子,点着了全村人的心思。三十多个精壮汉子凑了些杂粮,又把过冬的棉袄当了,凑出支小小的通商队。领头的是读过两年书的栓柱,他说山外的县城里,花椒能换盐,核桃能换布,就是山路险,得绕十八道弯,翻过鹰嘴崖才能出去。

通商队头回出山,在鹰嘴崖下迷了路。崖上怪石嶙峋,像只张着嘴的大鸟,崖下云雾翻涌,分不清东西南北。带的干粮见了底,栓柱急得直揪头发,忽听见身后传来银铃似的笑声:"这位大哥,可是找不着道?"
众人回头,只见个穿青布衫的姑娘站在石缝边,手里拎着个竹篮,篮子里盛着红得透亮的野山楂。姑娘眉眼弯弯,眼角微微上挑,倒像画里走出来的狐狸。栓柱作了个揖:"姑娘可知道出山的路?"
姑娘咯咯笑:"路是有的,就是难走。我家就在这山里,不如我给你们带路?"说着从篮里取出山楂分给众人,"这果子能提神,吃了就有力气。"
栓柱见她不像歹人,便跟着她往山后走。怪的是,姑娘走过的地方,原本陡峭的石壁竟慢慢显出石阶,浑浊的山涧里浮出一块块平整的石头。走到天黑,姑娘指着前方一片灯火:"那就是王家集,顺着官道走,三日就能到县城。"
栓柱忙要道谢,姑娘却摆手:"我叫胡青娘,就住在东边的狐狸坡。你们通商回来,要是带些丝线绢花,我用山里的草药跟你们换。"说罢转身进了林子,身影一闪就没了踪迹。
通商队在县城赚了大钱,换回的盐巴、布匹堆成了小山。回村时特意绕道狐狸坡,果然见胡青娘在等他们。她用晒干的灵芝、何首乌换了丝线,又给栓柱一张黄纸:"下次出山带上这个,保管一路平安。"
后来通商队次次都由胡青娘引路,石洼村渐渐富了起来。有人说胡青娘是狐狸精变的,栓柱却总说:"不管是人是仙,肯帮咱穷人的,就是活菩萨。"
直到十年后,栓柱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。那年开春,他最后一次带队出山,狐狸坡上却不见胡青娘的身影,只在老槐树下放着一篮山楂,篮子下压着张字条:"山路已通,不必引路,珍重。"
村民们这才发现,原本崎岖的山道不知何时变得平坦,路边还多了几处能歇脚的石屋。后来有人说,在月圆之夜见过个青衫女子在山巅吹笛,笛声清越,满山的狐狸都跟着叫。
如今石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,村口的石碑上刻着"狐仙引路"四个大字。老人们常对娃娃们讲:"做人啊,就得像胡青娘那样,帮人不求报答;也得像咱村先祖那样,知恩图报。"山风拂过,石碑旁的山楂树沙沙作响,像极了当年那个姑娘的笑声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