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妖书生笔,智劾权奸佞
第一章 青丘有狐,感民之苦
终南山青丘有一白狐,名唤胡月瑶,修行已逾五百年。她天性聪慧,尤爱人间诗书礼仪,常化为人形,游历市井,观世间百态。
这年春日,月瑶扮作游学书生,名唤“胡生”,来到京城。只见繁华帝都之下,却暗流涌动,民有菜色,怨声载道。一打听,方知当朝御史大夫王振,奸佞弄权,结党营私,搜刮民脂民膏,阻塞言路,凡有敢言其过者,皆遭迫害。百姓敢怒而不敢言,忠良之臣亦噤若寒蝉。
月瑶夜探王振府邸,见其府中珍宝堆积如山,皆是搜刮而来;又见其密室之内,与党羽密谋,欲陷害忠良,心中不由燃起怒火。她虽为妖,却心怀慈悲,见此人间惨状,决定要为民除害。
第二章 金榜题名,潜伏朝堂
月瑶深知,仅凭妖术恐难根除奸佞,反而会引起恐慌。她决定利用自己的才智,走一条人间正道——科举入仕,面圣弹劾!
凭借过目不忘的天赋和数百年的知识积累,“胡生”在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,文章锦绣,议论风生,竟一举高中状元!金銮殿上,景泰帝见“胡生”年少英俊,才华横溢,龙颜大悦,当即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。
月瑶(胡生)自此步入朝堂,她谨言慎行,暗中观察,搜集王振及其党羽的罪证。她利用狐妖夜视与潜行的能力,多次深夜潜入王振党羽家中,获取了他们贪赃枉法、勾结外戚的实证,一一记录在册,整理成卷。

第三章 金殿弹劾,字字泣血
时机成熟。一日早朝,“胡生”手持弹劾奏章,毅然出列。 “陛下,臣翰林院修撰胡生,有本启奏!” 王振立于班中,见是新科状元,初入官场,并未放在眼里,甚至带着几分轻蔑。
月瑶展开奏章,声音清朗却带着千钧之力,响彻大殿:“臣弹劾御史大夫王振,十大罪状!其一,结党营私,排除异己;其二,贪赃枉法,搜刮民脂;其三,蒙蔽圣听,谎报军情;其四,……”
她历数王振罪状,桩桩件件,皆有实证。她呈上从王振党羽处搜得的账本、书信,证据确凿,无可辩驳。 “王振专权,致使民不聊生,国库空虚,外患频仍!若不除之,国将不国!臣,愿以项上人头担保,所言句句属实!”
金銮殿上一片死寂,文武百官无不震惊。王振脸色煞白,厉声喝道:“一派胡言!你这黄口小儿,竟敢诬告老夫!定是受人指使,意图谋反!”
月瑶冷笑:“王大人,事到如今,还敢狡辩?这些证据,可都是你党羽亲笔所书,难道也是假的?”
第四章 妖力相助,奸佞伏法
景泰帝虽有耳闻王振专权,但见“胡生”所言证据确凿,条理清晰,心中已是信了七八分。王振见势不妙,竟想煽动党羽,强行将“胡生”拿下。
就在此时,月瑶暗中运起妖力,一股无形的威压笼罩大殿。王振及其党羽只觉浑身冰冷,动弹不得,口中言语也变得含糊不清。 月瑶目光如炬,直视王振:“王大人,你可知罪?”
这异象让景泰帝和众臣更是惊骇。景泰帝意识到王振势力之大,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,又惊又怒,当即下令:“将王振及其党羽拿下,彻查严办!胡修撰胆识过人,忠君爱国,赏!”
王振伏法,其党羽被一网打尽。抄没的家产,大半充入国库,小半赈济灾民。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,奔走相告。
第五章 功成身退,青丘留名
风波平息后,“胡生”却向景泰帝递交了辞呈,言明自己志在山水,不愿为官。景泰帝虽有不舍,但感其大功,亦不强留,赐金放还。
月瑶离京那日,悄无声息。她脱下官袍,恢复狐妖真身,立于城外山头,回望繁华帝都,微微一笑,转身消失在青山绿水之间。
从此,京中便流传着一段佳话:某年状元郎胡生,胆识过人,智劾权奸王振,救民于水火。然功成之后,却飘然远去,无人知其踪迹。有人说,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,完成使命便重返天庭;也有人说,他本是山中精灵,看不惯人间污浊,才化身书生,为民请命。
而终南山青丘,则多了一个传奇——白狐胡月瑶,以一支笔,胜过百万兵,于朝堂之上,谱写了一曲为民除害的正气歌。她的故事,也随着山间的清风,在民间代代相传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