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影守祠百年魂
青丘峪的老人们常说,村西那座明代祠堂的飞檐上,总蹲着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。百年间,祠堂躲过战火、洪水、虫蛀,连屋顶的琉璃瓦都没碎过几片,全靠这位"白仙"暗中守护。
祠堂是李氏宗族的根,三进院落青砖黛瓦,梁柱上蟠着褪色的金龙。光绪年间山洪暴发时,浑浊的浪头卷着泥沙漫过村口,眼看就要冲垮祠堂门槛。村民们正跪地哭嚎,忽闻屋脊上传来清亮的狐啸,一只白狐踏着水浪轻巧跃下,身后跟着数十只赤狐、灰狐。它们用尖爪刨开淤泥,在祠堂四周堆起半人高的土埂,又衔来山中葛藤编成障壁。次日水退,全村房屋尽毁,唯有祠堂安然无恙,门槛上还留着几枚带泥的爪印。
民国初年,有军阀溃兵想拆祠堂的木料充军饷。十几个大兵举着斧头刚冲进院子,就见白影一闪,满院突然腾起白雾。雾中传来鬼魅般的尖笑,大兵们眼前幻象丛生:有的看见祖宗牌位化作厉鬼扑来,有的被无形的手抽得脸颊红肿。领头的军官举枪射击,子弹却在空中拐了个弯,擦着他的耳朵钉进梁上——那里赫然嵌着一枚百年前的铜钱。大兵们吓得屁滚尿流,从此再无人敢打祠堂的主意。
最神的是1976年那场地震。夜半时分,村民们被一阵急促的抓门声惊醒,开门只见白狐焦躁地刨着地,朝着祠堂方向哀鸣。全村人跟着它跑到祠堂前,刚站定,身后房屋便"轰隆"塌了半截。而祠堂的明柱虽裂了缝,主结构却纹丝不动,梁上悬挂的"世德流芳"匾额,连灰尘都没震落。

如今祠堂成了文保单位,游客络绎不绝。导游总指着东厢房那棵歪脖子槐树说:"看,那就是白仙的窝。"树洞里常年摆着村民自发供奉的清水和点心,谁也没真见过白狐,却都信它还在。去年冬天下暴雪,管理员清晨发现祠堂的积雪被扫得干干净净,只有一串梅花爪印从檐角延伸到后山,在朝阳下闪着细碎的银光。
老人们说,狐仙本是祠堂建成那年渡劫的灵狐,受了李氏先祖一饭之恩。百年来它守着祠堂,守着全村人的根,也守着一个承诺。青砖上的苔痕记得它的影子,梁木里的年轮藏着它的呼吸,就连风穿过斗拱的声音,都像是它低低的叹息——那是独属于青丘峪的,关于守护与等待的古老秘语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