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更狐笔写市声

清河县的张砚青第一次遇见胡九娘,是在光绪三年的梅雨季。他缩在城隍庙的廊下避雨,见那女子一袭月白衫子立在雨帘里,手里却托着方描金漆盒,雨水竟沾不湿她半分衣角。

"先生可是在写《清河商贾考》?"女子笑盈盈走近,鬓边金步摇叮咚作响,"方才听您在念叨绸缎庄的规矩。"

张砚青攥紧怀里的竹纸,那是他三个月来走访百家商铺记下的行规,却总觉得缺了些魂魄。眼前这女子眼波流转间带着三分狡黠,倒让他想起话本里的狐仙故事。

此后每夜三更,胡九娘准时叩响张家柴门。她不饮茶水,只借灯烛看那些泛黄的纸页。"布庄染坊讲究'三浸三晒',您漏了最要紧的'露水定色'。"她指尖划过"成衣铺"那页,墨迹竟在纸上漾开新的批注,"苏绣行有句老话:'宁少三分色,不多半根丝',这才是真规矩。"

张砚青渐渐发现,胡九娘说的规矩都带着烟火气。她讲米行掌柜夜里要把斗斛浸在井里,"潮气能让粮食实诚些";说当铺朝奉验玉时必用舌尖舔,"热玉凉石,假货瞒不过舌头"。有回说到钱庄的"暗语记账法",她忽然笑出声:"十年前东大街的王掌柜,把'借银五十两'写成'梅开二度',倒让自家婆娘误会了半年。"

写到酒楼行当时,张砚青犯了难。他记下周全的菜谱与定价,却总觉得少了什么。胡九娘取过狼毫,在页脚添了行小字:"逢月初五,残羹须施乞丐;寒夜三更,对门更夫送碗热汤。"她指尖点着纸面:"做生意的,算盘要精,心却不能冷。"

随机图片

秋分时《清河商贾百业规》终于脱稿。张砚青装订书卷时,胡九娘忽然轻咳几声,袖中飘出几片枫叶般的狐毛。"我本是城南老槐树下修行的狐,百年前受你祖父恩惠,特来还这笔文债。"她将一个锦囊按在书卷上,"这里有七十二行的暗语切口,乱世之中,或许能护你周全。"

鸡叫头遍时,窗台上只余下那卷线装书。张砚青翻开扉页,见胡九娘题的序后画着只俏皮的狐狸尾巴,尾巴尖扫过的地方,"诚信"二字正泛着微光。后来这本册子在清河商界流传,人们都说翻开书页时,仿佛能听见女子带着笑意的叮咛,提醒着每个生意人:算盘打得再响,也莫忘檐下听雨时的那份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