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秀才的“烧饼”月亮》
在古代的某个小镇上,有一位自诩才高八斗的秀才。他平日总爱舞文弄墨,附庸风雅,常常以作诗来彰显自己的才情。

一次中秋佳节,明月高悬,银辉洒落。当地的文人雅士们相聚一堂,以月为题赋诗。秀才自然不甘落后,也想借此机会露一手。他捻着胡须,望着那皎洁的月亮,开始构思起来。
不一会儿,他便挥毫泼墨,写下了一首诗:“明月圆圆似烧饼,光芒悠悠照乾坤。嫦娥应悔偷灵药,独守广寒影自贫。”
当秀才高声念出这首诗时,众人先是一愣,随即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。这诗里将那如诗如画、充满浪漫意境的月亮,比作普普通通的烧饼,实在是大煞风景。那“烧饼”二字,与这美妙的中秋月夜氛围格格不入。
秀才自己还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之中,看到众人的反应,顿时面红耳赤。他起初还试图辩解,说自己这是另辟蹊径,用通俗之语展现月亮的圆润。但在众人的嘲笑声中,他渐渐低下了头,满心懊恼。

这场“社死”经历让秀才明白,作诗并非简单地堆砌文字,要真正懂得用恰当的辞藻去描绘那美好的意境。从那以后,他不再盲目地追求新奇,而是潜心学习,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,努力提升自己的诗词功底,期待着能写出真正动人的作品。

这次把月亮写成“烧饼”的尴尬事,也成了小镇上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,时时提醒着秀才,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,需保持谦逊和对语言的敬畏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