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间古色古香的学堂里,先生向来是温文尔雅、学富五车的形象。他讲起诗书来,口若悬河,学生们听得入迷,常常沉浸在诗词的美妙意境之中。

随机图片

一日午后,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进教室,暖洋洋的。先生正给大家讲解一首唐诗,他摇头晃脑,绘声绘色地诵读着,试图把诗中的韵味传递给学生们。可没一会儿,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,眼皮也开始打架。学生们正认真聆听,突觉先生没了动静,抬头一看,原来他竟在讲台上打起了瞌睡。

随机图片

安静的教室里,先生的呼噜声若有若无。突然,先生猛地一激灵,嘴里冒出一串声音:“韭菜两斤,萝卜三根嘞,大葱来上四五棵哟!”这声音带着浓浓的市井吆喝味,学生们先是一愣,随即反应过来,瞬间哄堂大笑。

随机图片

有调皮的学生轻声提醒:“先生,您念诗念成卖菜啦!”先生被笑声惊醒,揉了揉眼睛,一脸茫然。待弄清楚状况后,他也忍不住笑了起来,连连摇头自嘲:“看来这诗没讲好,把自己都给催眠了,竟把买菜的吆喝念出来了。”

原本因先生瞌睡有些沉闷的课堂,此刻因这一趣事变得格外生动。学生们不再拘谨,纷纷围到先生身边,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刚才那有趣的梦话。有的说:“先生,这说明您把诗词都念进心里去了,连做梦都在想着呢。”有的则打趣:“先生,下次梦话里再编个新诗词吧。”先生笑着点头,决定借此机会,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诗词与生活的联系,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。

这意外的笑料,不仅让学生们记住了那次特别的课堂,更让大家感受到了先生随和亲切的一面,也让诗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更深的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