弦外无音

暮春的午后,蝉鸣初起。广陵城最负盛名的乐师谢清玄,抱着他那把价值千金的焦尾琴,独自来到城郊的青草地。他一袭月白长衫,腰间玉佩轻晃,寻了块平整的青石坐下,指尖拂过琴弦,空灵婉转的《高山流水》倾泻而出。
不远处,牛倌阿柱正躺在树荫下打盹,身旁二十多头黄牛悠闲地啃着青草。乐声渐起时,几头牛抬头甩了甩尾巴,又低头继续吃草。谢清玄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,只当这是听众的无声赞赏,越弹越酣畅淋漓,指尖在琴弦上翻飞,时而如潺潺溪流,时而似万马奔腾。
一曲终了,谢清玄长舒一口气,望向四周,期待看到沉醉其中的听众。却只见阿柱揉着惺忪睡眼坐起来,挠了挠头:“先生,您这叮叮咚咚的声音,还不如我吹的口哨招牛呢!” 说着,他随手折了根草茎,放在唇边吹出一连串不成调的声响。神奇的是,原本埋头吃草的黄牛们纷纷竖起耳朵,朝阿柱围拢过来。
谢清玄目瞪口呆,手中的琴差点滑落。阿柱见状,憨厚地笑了笑:“先生,这些牛啊,就爱听我这粗俗的口哨声,能知道草料在哪,能听出我要赶它们去哪。您这高雅的曲子,它们怕是听不懂嘞。”
谢清玄望着手中的焦尾琴,若有所思。他一直以为,美妙的音乐能打动世间万物,却忘了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喜好和需求。此后,谢清玄不再执着于在不谙音律的人或物面前演奏,而是潜心研究,为不同的听众创作不同风格的曲子,名声更胜从前。而城郊草地上那 “对牛弹琴” 的一幕,也成了广陵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