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班到十点的地铁上,我抱着电脑袋靠在柱子上,胃里像塞了团凉掉的外卖,泛着酸。屏幕还亮着,方案文档里“最终版_改8”的字样刺得眼睛疼——这是我入职广告公司半年来,第17次改同一个客户的方案。
旁边座位上的女生在打电话,声音里带着雀跃:“我今天终于把那个竞品分析做完了!主管说我找的数据很有用,下周要带我去见客户!”我盯着她手里的笔记本,封皮上画着可爱的小蛋糕,突然想起上周妈妈给我寄的桂花糕——她在电话里说:“你小时候总喊着‘我要吃甜的’,现在怎么连自己想吃什么都忘了?”
第一口饭:我以为的成长是“多做”
刚毕业的时候,我像只饿急了的小奶猫,只要有人扔过来“任务”,就扑上去啃。同事说“小棠,帮我贴个发票”,我立刻放下手里的方案;主管说“这个方案再改改”,我熬通宵把所有客户可能提到的点都加进去。我以为“多做”就是成长,就像小时候妈妈说“多吃点才能长高”,可慢慢发现,我吃的都是“别人剩下的”——贴发票不会让我学会写方案,改了十遍的“客户想要的”,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。
上个月部门聚餐,实习生小夏举着酒杯说:“棠姐,你写的方案好厉害,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?”我看着她眼里的光,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样子——那时候我问主管“我该学什么”,她笑着说:“你先想,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文案?”可我那时候满脑子都是“不要犯错”,根本没敢想“我想要什么”。
饿到胃疼:原来我没找对“食物”
上周三,主管把我叫到办公室,桌上摆着我刚交的第10版方案。她的咖啡杯里没剩多少,蒸汽绕着她的卷发飘,突然问我:“小棠,你写这个方案的时候,自己信吗?”我愣了——客户要的是“年轻、潮流”,我加了一堆网络热词,放了时下最火的表情包,可我自己都觉得“假”,像穿了件不合身的衣服,浑身难受。
“你有没有想过,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?”主管把方案翻到最后一页,指着我写的那句“我们懂年轻人”说,“你连自己都没懂,怎么懂年轻人?”那天晚上我留在公司,把所有改了又改的方案都删掉,打开空白文档,写下第一句话:“我是刚毕业的文案,我喜欢写有温度的故事。”窗外的路灯亮了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蹲在厨房门口,看妈妈煮粥——米要泡多久,火要多大,什么时候放红枣,都是妈妈“想让粥好喝”的心意,而不是“别人说粥该怎么煮”。

找到热粥:真正的成长是“想吃”
这星期我做了件“出格”的事——主动找主管要了“用户调研”的任务。我跟着市场部的同事去了三个大学,蹲在食堂门口问学生:“你们平时刷短视频的时候,最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?”我记了满满三页笔记,有个女生说:“我讨厌那种‘为了潮流而潮流’的广告,像大人装小孩,假得很。”还有个男生说:“我喜欢那种‘懂我的’,比如讲我们熬夜赶论文的崩溃,然后突然出现一杯热奶茶,说‘没关系,我陪你’。”
昨天我把新方案交给主管,她翻了两页,眼睛亮了:“这才像你写的!”今天早上客户给我发消息:“小棠,这个方案很有感觉,我们想按这个方向深化。”我盯着手机屏幕,突然笑了——原来成长不是别人喂我吃什么,是我自己知道“我想吃什么”,然后主动去要。
下班路上,我绕去便利店买了杯热奶茶,珍珠在杯子里晃,像小时候妈妈煮的粥里的红枣。风有点冷,但手里的奶茶很暖,我想起早上地铁上那个打电话的女生,她的笔记本上画着小蛋糕,而我的笔记本上,现在写着:“下星期要学用户心理学,要去看10个优秀文案的案例,要写一篇关于‘年轻人的孤独’的随笔。”
原来“嗷嗷待哺的成长需求”,不是等着别人喂,是自己先闻到“食物”的香,然后踮起脚,喊一声:“我要吃这个!”
职场成长故事,新手小白成长,成长需求探索,主动成长经历,真实职场感悟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