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棠蹲在村口老祠堂的门槛上,手指抠着墙缝里的狗尾草。风裹着晒焦的稻叶味吹过来,她抬头看了眼漏雨的屋顶——去年清明回来时,这瓦缝里还只有几株细草,现在已经长得齐眉高了。
"小棠,又来瞅祠堂啊?"王大爷扛着锄头路过,烟袋锅子在裤腿上敲了敲,"这房子比我还老,上回下暴雨,梁子都裂了,再不管就得塌。"
小棠应了一声,摸出手机翻出上午拍的照片——斑驳的朱门、掉漆的木柱、墙根下长着青苔的石墩。她是今年刚毕业的设计系学生,本来打算留在城里找工作,可上周奶奶打电话说"祠堂要倒了",她就拎着行李回了村。
"要不,咱们把祠堂修修?"晚饭时,小棠扒着碗里的青菜粥,跟奶奶商量,"我学的是古建筑修复,能帮上忙。"
奶奶放下筷子,手指摩挲着碗沿:"修祠堂要花钱,村里年轻人都走了,谁愿意出?"
小棠没说话,第二天一早就扛着梯子去了祠堂。她爬上屋顶,把瓦缝里的草一根根拔出来,灰尘落进眼睛里,辣得直流眼泪。路过的张婶看见了,喊了一嗓子:"小棠,你这是干啥呢?"
"拔草!"小棠抹了把脸,"先把瓦缝清干净,不然下雨更漏。"
张婶愣了愣,回家拿了把镰刀过来:"我帮你,我家那小子小时候总在祠堂里玩,现在在外头打工,要是知道祠堂倒了,得难受。"
没想到,这一拔就拔来了半个村子的人。王大爷扛来梯子,李叔搬来水泥,村妇们端着茶水站在旁边,连平时不爱出门的周奶奶都拎着小凳子过来,帮着捡地上的碎瓦。
"我出三千块!"第三天傍晚,王大爷把存折拍在祠堂的八仙桌上,烟袋锅里的火星子晃了晃,"这是我去年的退休金,留着也没用,先给祠堂买瓦。"
"我出五百!"张婶从兜里掏出一沓零钱,"我家那口子卖了两头猪,说要凑份儿。"

"我出一百!"周奶奶摸出个布包,里面是皱巴巴的纸币,"这是我攒的鸡蛋钱,给祠堂买块新门板。"
小棠看着桌上的钱,鼻子发酸。她掏出手机,把村民们凑钱的样子拍下来,发了条朋友圈:"我们村的祠堂,要重生了。"
没想到,这条朋友圈引来不少关注。城里的同学帮着联系了古建筑修复的师傅,镇里的文化站送来了修复指南,甚至有个做民宿的老板打电话来说:"要是祠堂修好了,我能不能来办个乡土文化展?"
接下来的日子,小棠每天都泡在祠堂里。她跟着师傅学砌砖,跟着村妇们学和水泥,手指磨出了茧子,裤腿上全是泥。有天晚上,她蹲在墙根下贴瓷砖,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——是村里的几个年轻人,背着行李站在门口。
"小棠,我们回来帮忙了!"为首的是阿强,他挠了挠头,"看了你发的朋友圈,觉得咱们也该为村里做点啥。"
小棠笑着擦了擦脸上的汗,递给他一把铲子:"刚好,明天要修门槛,你来帮忙。"
中秋夜那天,祠堂的修复工程终于收尾了。朱门刷了新漆,瓦缝里再也没有草,墙根下的石墩被擦得锃亮。村民们端着月饼、水果挤在祠堂里,王大爷把新买的灯笼挂在梁上,暖黄的光洒在每个人脸上。
"小棠,你说,这算不算复兴?"奶奶咬了口月饼,问她。
小棠看着眼前的热闹——孩子们在祠堂里跑着玩,年轻人凑在一起拍照片,老人们坐在八仙桌旁拉家常。她忽然懂了,所谓复兴,不是把老房子拆了建高楼,而是把散了的心重新攒起来,把旧的东西翻修一新,让它继续装着村里人的故事。
夜渐渐深了,祠堂里的笑声还没停。小棠抬头看了眼天上的月亮,又低头看了眼脚下的青石板——那是老祠堂的地基,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,现在上面踩着的,是村里人的希望。
乡村复兴故事,普通人的复兴之路,老祠堂的新生,返乡青年创业,社区共建故事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