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村老槐树下的石凳,是每天傍晚最热闹的地方。那天我端着饭碗凑过去,正好听见王婶拍着大腿笑:“老张,你家那羊圈现在成了咱村的‘安全模范’啦?上回我家鸡丢了,我家那口子还说要去学你补牢的法子呢!”

被调侃的张老汉正蹲在地上抽烟,烟袋锅里的火星子一明一暗,把他满脸的皱纹都染成了深褐色。他抬头翻了个白眼,却难掩嘴角的得意:“啥模范不模范的,俺就是怕再丢羊——上回丢了两只母羊,俺婆娘哭了三宿,说那是给娃攒的学费钱。”

补牢的篱笆,差点困住小羊羔

说起补牢的事儿,张老汉至今还觉得好笑。去年秋天丢羊后,他咬着牙把原来的竹篱笆全拆了,换成了后山的荆棘丛——那荆棘刺又尖又密,别说狼了,连村里的调皮娃都不敢靠近。可没几天,新麻烦就来了。

那天清晨,张老汉刚推开院门,就听见羊圈里传来小羊羔的叫声,比往常急得多。他拎着锄头跑过去,看见三只小羊羔挤在篱笆根下,脑袋往荆棘缝里钻,耳朵都被挂住了,疼得直甩头。“俺当时就慌了,”张老汉用脚拨了拨脚边的荆棘,“这篱笆是结实了,可小羊羔想出去吃草,咋整?总不能把它们圈在里面活活憋死吧?”

老农民的“变通”:给羊留个“小门”

张老汉蹲在羊圈边想了整整一上午。下午,他扛着镰刀去了后山坡,割了一捆柔软的柳枝。回来后,他在篱笆底下挖了个半尺宽的口子,用柳枝编了个活动的“小门”——刚好能让小羊羔钻过去,大羊的身子却挤不进。更妙的是,柳枝有弹性,小羊钻过去的时候,柳枝会“啪”地弹回来,像个天然的“防狼装置”。

随机图片

“俺家那口子说俺瞎折腾,”张老汉摸了摸身边的小羊羔,它正凑过来舔他的手背,“结果呢?这星期小羊羔每天出去吃嫩草,回来都比昨天胖一圈。昨天俺去集上卖羊,收购商说俺家羊的毛比别家的亮,多给了五块钱一斤!”

邻居的疑问:“这不是又留漏洞了?”

王婶凑过去看那个柳枝小门,皱着眉头问:“老张,你这不又给狼留空子了?要是狼顺着这个口子钻进去,咋办?”

张老汉笑着递过去一根烟,烟卷儿在手指间转了个圈:“王婶,你没见过狼吧?狼这东西,最怕疼。这柳枝编的门,表面看着软,其实里面藏着荆棘刺——狼要是敢钻,得先被柳枝划得满脸是血。再说了,俺每天傍晚都在这儿守着,小羊羔一回来,俺就把小门用石头堵上,狼来了也没辙。”

旁边的李叔也凑过来,摸着下巴说:“还是你会琢磨。俺之前补鸡圈,把篱笆扎得密不透风,结果鸡都闷得不下蛋了。回头俺也学你,给鸡留个小门?”

张老汉的“补牢经”:不是封死,是顺着日子活

太阳快落山的时候,小羊羔们蹦蹦跳跳地回来了,身上沾着草屑,嘴里还叼着一朵小野花。它们挤过柳枝小门,钻进羊圈里,对着张老汉“咩咩”叫。张老汉站起来,从竹筐里掏出一把玉米粒,撒在地上:“慢点儿吃,没人跟你们抢。”

王婶看着这场景,笑着说:“老张,你这补牢的法子,比俺家那口子的‘死办法’强多了。”

张老汉蹲下来,摸了摸一只小羊羔的头,语气里带着点骄傲:“啥补牢不补牢的,俺就是想着,羊是活的,日子也是活的。补牢不是把圈封死,是得让羊能好好活着——不然,补得再结实,有啥用?”

风里飘来晚饭的香味,张老汉拍了拍裤子上的土,对着羊圈里的羊喊:“该喂料了,都过来!”小羊羔们“呼啦啦”围过来,把他的腿都淹没了。老槐树下的笑声,顺着风飘得很远,飘到了村头的田野里,飘到了每家每户的烟囱上。

后来,村里好多人家都学着张老汉的样子,给鸡圈、鸭圈留了“小门”。有人说,张老汉的羊圈里藏着咱农民的“过日子学问”——不是硬邦邦的“补”,是顺着日子的纹路,慢慢“揉”出个舒服的模样。

就像张老汉说的:“日子不是块石头,得顺着它的脾气来。补牢也好,留门也罢,都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踏实。”

亡羊补牢后续,农村故事,老农民的智慧,日常小温暖,民间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