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年间,眉山一户苏姓人家中,苏洵呱呱坠地。苏家虽非名门望族,却也书香弥漫。可年少时的苏洵,对读书识字毫无兴趣,整日只想着与伙伴们嬉戏玩闹,四处游山玩水。时光匆匆流逝,苏洵在玩乐中度过了青春岁月,学问却毫无长进。亲朋好友们纷纷摇头叹息,认为他胸无大志,难成大器。
直到苏洵二十七岁这一年,家中新添子嗣,看着襁褓中可爱的孩子,苏洵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惶恐与不安。他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,意识到若再这般浑浑噩噩下去,不仅无法给孩子树立榜样,更会虚度此生。于是,在这一年,苏洵毅然决然地决定踏上求学之路,开启了他中年奋起的征程。
起初,苏洵满心以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,读书学习并非难事。可真正投入其中,他才发现困难重重。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,常常让他看得一头雾水,一篇文章读上数遍,依然难以理解其深意。可苏洵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越是困难,他就越要迎难而上。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,每日天不亮便起床诵读经典,夜晚直至月色深沉,仍在烛光下研读史书,逐字逐句地分析揣摩。
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,苏洵开始广泛阅读各类书籍,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,从魏晋诗歌到唐宋名家作品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。遇到精彩的篇章,他便反复诵读,直至能够背诵下来。同时,他还仔细研究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、行文结构和语言风格,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。不仅如此,苏洵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,每读完一本书,他都会将自己的感悟、疑问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详细地记录下来,与朋友们相互交流探讨。在这个过程中,苏洵的学识不断积累,思想也逐渐变得深刻起来。
然而,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在苏洵埋头苦学的过程中,家庭的经济负担却日益沉重。为了维持生计,他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。尽管生活艰苦,可苏洵从未想过放弃。他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,哪怕是在劳作的间隙,他也会在脑海中回想读过的书籍,思考其中的问题。就这样,苏洵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了数年,终于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。
此时的苏洵,已不再是那个年少时贪玩无知的青年,而是一位学识渊博、见解独到的学者。他开始尝试创作文章,将自己对人生、社会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。他的文章风格质朴刚健,言辞犀利,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感染力。每一篇作品完成后,苏洵都会反复修改,字斟句酌,力求做到尽善尽美。
终于,苏洵的努力得到了回报。他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文章来到京城,将其呈献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。欧阳修读完苏洵的文章后,大为惊叹,对其才华赞不绝口。在欧阳修的推荐下,苏洵的文章很快在京城流传开来,一时间,文人墨客们纷纷传阅,苏洵也因此声名鹊起。
此后,苏洵继续笔耕不辍,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,如《六国论》《心术》等。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、苏辙并称 “三苏”,一同位列 “唐宋八大家”,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。
苏洵大器晚成的故事,激励着无数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梦想。无论何时,只要有决心、有毅力,勇于奋起,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。正如苏洵本人所说:“洵少年不学,生二十五岁,始知读书,从士君子游。”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,只要努力,一切都为时未晚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