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针启智 大唐开元年间,十二岁的李白倚在蜀地青崖书院的窗前,将《昭明文选》重重一合。课业繁重令他心烦,望着院外潺潺的小溪,他悄悄翻过院墙,朝着云雾缭绕的戴天山跑去。 山间溪水叮咚,野桃灼灼。李白正追逐着一只斑斓的山雀,忽闻一阵有节奏的“沙沙”声。拨开灌木丛,只见一位白发老妪盘坐在青石上,双手握着碗口粗的铁杵,在石臼里一下又一下地研磨。铁杵与石臼碰撞出的火星,在晨光里忽明忽暗。 “老嬷嬷,您磨这个做什么?”李白好奇地凑过去。老妪抬头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:“磨根绣花针,给邻家新媳妇绣嫁衣。”少年愣住,指着铁杵惊呼:“这般粗的铁杵,何时才能成针?”老妪将铁杵浸入溪水中,腾起的水雾沾湿了她的鬓角:“水磨万遍石成玉,只要功夫深,铁杵自然能磨成针。” 这句话如晨钟暮鼓,敲醒了贪玩的李白。他望着老妪布满老茧却沉稳有力的双手,突然想起夫子常说的“锲而不舍”。转身跑回书院的路上,他看见自己的影子在青石小径上跃动,像支待发的箭。 此后的日子里,青崖书院的油灯总是最晚熄灭。李白将老妪送他的半截铁杵挂在书桌前,每当困倦时,便摩挲着铁杵上细密的磨痕。多年后,当他挥毫写下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诗句,想必也会想起那个春日,那位老妪用最朴素的坚持,为他磨出了人生第一缕智慧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