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野城的春寒还没散透,刘备站在城墙上搓了搓手,望着西南方向的隆中群山。徐庶走前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诸葛孔明是卧龙岗的卧龙,得他相助,才能安天下。”这话像颗种子,在他心里发了芽——既然是龙,总得亲自去请。

第一次:春寒里的“空门课”

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刘备的锦袍,他带着关羽、张飞骑马走了三十里路,才到卧龙岗。茅庐前的竹篱笆编得整齐,书童正蹲在门口喂鸡。“先生在吗?”刘备弯腰作揖,声音放得轻。书童抬头,手里的米粒撒了一地:“先生今早去了隆中寺,说是要和朋友谈诗。”

张飞立刻炸了:“什么破先生,摆这么大谱!我们大哥亲自来,他倒跑了!”关羽赶紧拽住他的袖子,给刘备使眼色。刘备却笑着从怀里掏出两匹蜀锦,放在书童手里:“麻烦你告诉先生,我是刘备,特意来拜访。要是他回来,就说我改日再来。”临走时,他还回头望了望茅庐的窗户,窗帘被风掀起一角,里面摆着几卷书,字迹工整。

那天晚上,刘备坐在书房里写书信,笔杆都握热了:“孔明先生,备久闻大名,如雷贯耳。今日登门未遇,甚是遗憾。若先生有空,备愿再访……”窗外的月亮爬上树梢,他把信折了又折,塞进信封。

第二次:雨夜中的“坚持题”

没过十天,天上飘起了小雨。刘备盯着窗外的雨丝,突然站起来:“走,再去隆中!”关羽皱着眉:“大哥,雨这么大,路不好走。”张飞咬着牙:“我去牵马,倒要看看这诸葛亮是不是真的躲着我们!”

路上的泥坑溅得裤脚全是泥,张飞的战马嘶鸣着,差点滑进沟里。刘备的靴子灌了水,每走一步都发出“咕叽”的声音,却还是笑着说:“孔明先生要是知道我们冒雨来,说不定会感动。”到了茅庐,门是开着的,诸葛均正坐在堂屋烤火。“我哥去了襄阳,得三五天才回。”他抬头看了眼浑身湿透的刘备,递过一杯姜茶。

刘备接过茶,手指冻得发僵,却还是一饮而尽:“麻烦你转告先生,下次我来,带他喜欢的《管子》,还有新野的枣子。”诸葛均盯着他的眼睛,突然笑了:“刘将军倒真是执着。”刘备摸着怀里的书,露出一口白牙:“要是连等都不愿意,怎么配得上先生的才华?”

第三次:雪落时的“真心卷”

冬天的雪来得突然,刘备天没亮就起来了。他让厨房煮了热酒,装在铜壶里,又包了两斤新野的蜜枣,还有一本翻得卷边的《孙子兵法》——那是他特意从书房里挑的,上面写了很多批注。“大哥,这雪太大了,路都埋了。”关羽看着院中的雪,眉头皱得更紧。张飞扛着一把伞,粗声粗气地说:“我在前头开路,倒要看看这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出来!”

随机图片

卧龙岗的雪比新野大,刘备的帽子上积了一层雪,像戴了顶白帽子。茅庐的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淡淡的墨香。书童刚要喊,刘备赶紧摆手:“先生在睡觉?我等会儿。”他站在门口,把铜壶抱在怀里,生怕酒凉了。张飞在旁边跺脚,嘴里嘟囔着:“这先生也太能睡了,都巳时了还不醒!”关羽扯了扯他的袖子,指了指刘备——他正盯着茅庐的窗户,眼睛里全是温柔。

不知过了多久,门里传来一声咳嗽。诸葛亮披着长袍走出来,看见站在雪地里的刘备,赶紧拱手:“刘将军,让你等久了。”刘备赶紧把铜壶递过去:“先生,喝口热酒暖身子。”诸葛亮接过壶,手指碰到刘备的手,凉得像块冰。“将军怎么不进去等?”他问。刘备笑着摇头:“先生睡觉,我进去打扰不好。”

那天,他们在茅庐里谈了整整一个下午。诸葛亮翻着刘备带来的《孙子兵法》,看着上面的批注,眼睛亮了:“将军果然是懂兵法的人。”刘备摸着下巴,诚恳地说:“我不懂什么兵法,就是想让天下百姓不再受苦。孔明先生,你愿意帮我吗?”诸葛亮看着他的眼睛,里面没有半点虚伪,只有真诚。他站起身,整理了一下长袍:“既然将军这么有诚意,我就跟你走。”

雪停的时候,刘备和诸葛亮一起走出茅庐。阳光照在雪地上,刺得人眼睛发亮。张飞牵着马走过来,嘴里还在嘟囔:“这先生倒真能摆谱,让我们等了三次。”关羽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要是没有这三次,怎么能看出大哥的诚意?”刘备回头望了眼茅庐,诸葛亮正站在门口挥手。他勒住马,大声说:“孔明,我们回去吧,天下百姓等着我们!”诸葛亮笑着点头,翻身上马。

风里飘来梅花的香气,刘备的心里像揣了块暖炉。他知道,这三次拜访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一场关于诚意的考试——只有用真心,才能打动真正的人才。

三顾茅庐故事,诚意的力量,刘备请诸葛亮,经典历史典故,新手读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