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早上,我盯着厨房台面上的五花肉,想起昨天妈妈说“下次你做红烧肉吧,我教你”。冰箱里的姜蒜已经切好,冰糖在玻璃罐里闪着光,可我握着锅铲的手还是有点抖——上回做红烧肉,我把盐当成糖放了三大勺,最后整锅肉咸得能当咸菜。

第一次做红烧肉:盐放多了的“灾难”

妈妈站在旁边指导,“先把肉焯水,去掉血沫”。我把五花肉倒进开水锅,转身去拿冰糖,结果回来时水已经沸得溢了锅,肉沫粘在锅沿上,像团黑乎乎的棉絮。炒糖色的时候更糟,我怕糊,火开得太小,冰糖在油里化了十分钟还没变成琥珀色,最后炒出来的肉发白,一点都不亮。最惨的是放盐,我记着妈妈说“放一勺”,可手里的勺子是平时盛汤的大勺子,舀了满满一勺盐进去,翻炒的时候就闻到一股苦味——后来妈妈说,那是盐炒焦了。

随机图片

那天晚上,我们吃着妈妈重新做的红烧肉,我有点沮丧:“是不是我天生不会做饭?”妈妈夹了块肉给我,“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,摔了多少次才会?做饭也一样,多做几次就懂了。”

第二十次:终于学会了“看火候”

从那以后,我每周都做一次红烧肉。第三次的时候,我记住了用小勺子放盐,每次放之前都要尝一下汤汁;第五次,我学会了炒糖色要转中火,盯着冰糖慢慢变成深褐色,冒小泡的时候就关火;第十次,我知道了焯水要冷水下锅,这样肉才不会老。

第二十次做红烧肉那天,妈妈不在家,我自己对着菜谱一步步来。炒糖色的时候,我盯着油里的冰糖,看着它从颗粒变成液体,再变成琥珀色,冒起细密的小泡,赶紧把焯好的肉倒进去翻炒。肉裹上糖色的瞬间,厨房飘起一股甜香,我心里有点得意。加水的时候,我记着妈妈说“要加开水,不然肉会紧”,于是烧了一壶开水倒进去,再放姜蒜、八角、桂皮。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焖了四十分钟。

出锅的时候,肉的颜色红亮,闻起来很香。我夹了一块尝,咸淡刚好,肉质也嫩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——妈妈做的红烧肉,咬下去会有一股“醇”味,像老酒一样,可我做的,好像还差那么一点。

第一百次:突然懂了“肉的脾气”

第一百次做红烧肉,是在一个雨天。我买了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比平时的更厚一点。焯水的时候,我突然想起妈妈说过“厚的肉要多焯一会儿”,于是多煮了五分钟。炒糖色的时候,我试着把火再调小一点,让冰糖慢慢融化,直到变成深琥珀色,比之前的颜色稍深一点。倒肉的时候,我听见“嗤啦”一声,油星子跳起来,我赶紧翻炒,让每块肉都裹上糖色。

加水的时候,我没有直接加开水,而是加了一点妈妈泡的黄酒——上次妈妈做的时候,我看见她加了黄酒,说是能去腥味,增香味。大火烧开后,我转了最小的火,焖了五十分钟。这时候,我想起妈妈说的“肉要‘醒’一下”,就是关火后不要立刻开盖,让肉在锅里再焖十分钟。于是我关了火,盖上盖子,坐在厨房的椅子上等着。

十分钟后,我掀开盖子,一股香气扑面而来,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浓。我夹了一块肉,咬下去的瞬间,眼睛都亮了——肉质软嫩,入口即化,糖色的甜、黄酒的香、香料的醇,全部融合在一起,比妈妈做的还要好吃。我突然明白,之前少的那点“醇”味,就是这十分钟的“醒”——肉在锅里慢慢吸收汤汁,把味道锁在里面,就像人经过长时间的练习,突然开窍一样。

原来“熟能生巧”,是把“熟”做到极致

那天晚上,妈妈吃着我做的红烧肉,笑着说:“你现在比我做的还好吃。”我看着她,想起这一百次做红烧肉的过程:从第一次的手忙脚乱,到第二十次的勉强合格,再到第一百次的突然突破,原来“熟能生巧”不是重复做同样的事,而是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多注意一点——多注意盐的用量,多注意火候的大小,多注意食材的特点。

现在我才明白,所谓“极限突破”,不过是把“熟”做到极致,然后在某个瞬间,突然摸到了“巧”的门。就像我做了一百次红烧肉,才懂了“醒肉”的重要性;就像学骑自行车,摔了几十次,才懂了平衡的感觉。

对于新手来说,不要怕失败,也不要急着求“巧”。只要你愿意反复做,认真做,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多学一点,总有一天,你会突然发现,你已经突破了自己的极限,做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
就像我现在做红烧肉,再也不用看菜谱了——我能根据肉的厚度调整焯水时间,根据糖色的变化判断火候,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一点黄酒或者醋。这些技巧,不是别人教我的,而是我做了一百次之后,自己“悟”出来的。

其实,不管是做饭,还是学其他东西,都是这样。熟能生巧的极限突破,从来都不是“突然”的,而是“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一点”的积累。

标签:熟能生巧故事,新手学做饭,极限突破经历,日常技能提升,真实成长感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