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科病房的消毒水味里混着点熬焦的小米粥味——是张秀芬凌晨三点起来热粥时,不小心把锅烧干了。她攥着儿子小宇的手腕,指节泛白得像病房墙上的瓷砖,眼睛盯着呼吸机的屏幕,每一次曲线起伏都像抽走她心口的一块肉。

小宇今年28岁,上周还在工地搬砖,说等发了工资带她去看海边的日出。可一场高烧下来,人就倒了,送到医院时已经呼吸困难,拍了CT,医生说双肺全是白的,急性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,肺功能只剩15%。"就算用上ECMO(体外膜肺氧合),成活率也不到30%,"李主任把她拉到走廊,声音压得低,但每个字都像锤子,"秀芬姐,你得有心理准备。"
ECMO管里的希望:比药更烫的心跳
张秀芬没哭,她转身往病房走,路过护士站时抓了把糖——那是小宇小时候最爱吃的水果糖,她一直装在包里。"我儿子怕疼,"她对准备插ECMO管的医生说,"麻烦你们轻点儿。"
手术做了四个小时,李主任的额头全是汗,手套上沾着小宇的血。当ECMO机器开始运转,监测仪上的氧饱和度慢慢从60%升到85%时,整个病房的人都松了口气。张秀芬凑到小宇跟前,把糖纸放在他手心里:"小宇,妈给你留了橘子糖,等你醒了吃。"
接下来的两天,小宇还是没醒,但护士说他的手指动了一下。张秀芬就坐在床边,把自己的手放在他手心里,一遍一遍说:"小宇,工地的砖你还没搬完呢,海边的日出你还没带妈去看呢,你不能睡。"
手指尖的温度:他听见了妈妈的话
第五天清晨,张秀芬正擦着小宇的脸,突然感觉手心一痒——是小宇的手指动了,轻轻勾了勾她的食指。"李主任!李主任!"她喊得嗓子都哑了,"我儿子动了!"
医生赶来时,小宇已经睁开了眼睛,眼神还很虚弱,但他看着张秀芬,嘴角扯出一点笑。"妈,"他声音像蚊子叫,"我好像梦见海边了,太阳红红的。"
张秀芬的眼泪砸在小宇手背上,她赶紧摸出包里的糖,剥了一颗放进他嘴里:"甜吗?"小宇点点头,又勾了勾她的手指。
后来护士说,小宇能醒过来,除了ECMO的作用,更多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失望。"那天我听见他迷迷糊糊说‘妈,我怕你哭’,"护士说,"这孩子,心里装着妈呢。"
现在小宇已经能坐起来喝粥了,虽然还得带着氧气罩,但他总说:"妈,等我好了,咱们明天就去海边。"张秀芬笑着点头,把熬得软糯的小米粥吹了吹,递到他嘴边——这次没熬焦,是小宇最爱喝的味道。
病入膏肓的救援里,从来不是只有医生的手术刀,还有母亲的执念、儿子的求生欲,以及那些藏在糖纸里的、没说出口的"我不想离开你"。就像李主任说的:"有时候,比药更灵的,是人心底的那股劲儿。"
病入膏肓救援故事,重症肺炎生死经历,ECMO救命真实案例,母亲的执念与坚持,病房里的温暖瞬间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