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狐狸渡》
运河尽头的芦苇荡里,藏着个叫"狐狸渡"的古码头。青石板被百年的独轮车碾出深深车辙,潮涨时能看见石缝里嵌着的蚌壳,都是咸丰年间南来北往的商船留下的。码头上最老的摆渡人王老汉常说,这码头能守到今天,全靠那只红狐。
光绪二十六年秋,运河发大水。浑浊的浪头卷着断木直扑码头,眼看岸边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就要被连根拔起——那是码头的镇物,树根盘在堤下,护住了半个村子的地基。村民们抱着木桩往树根里填沙袋,浪头却像有蛮力的野兽,刚堵上又被撕开新口子。
这时王老汉看见芦苇荡里窜出团红影。那狐狸足有半人高,金红皮毛在雨幕里亮得像团火,它叼着捆晒干的芦苇,竟像人一样直立起来,将芦苇塞进最险的浪眼里。更奇的是,被它碰过的芦苇遇水就膨胀,竟真的挡住了水头。
"是胡三太奶显灵了!"人群里不知谁喊了一声。村民们这才想起祖辈传下的规矩:码头上的商船靠岸,总要在第三块青石板上摆碟油炸黄豆。老人们说,早年有个狐仙在码头边修炼,被过路商人救下过性命,便立誓护这码头百年。
后来日本人打过来那年冬天,一队伪军要强征码头运军火。夜里伪军的火轮船刚开进芦苇荡,就听见满河都是狐狸叫,水面上忽然浮起无数磷火,像条发光的带子缠住船身。第二天村民们看见火轮船陷在淤泥里,船上的人抱着脑袋蹲在甲板上,都说看见了千只狐狸扑过来撕咬,可身上连道抓痕都没有。

王老汉十八岁那年见过狐仙真身。那晚他替爹守夜,月光把码头照得像撒了层霜。红狐蹲在老槐树上,尾巴垂到地面,竟有三丈长。它忽然开口,声音像个年轻媳妇:"告诉村里人,明日卯时三刻有大潮,让货船都系牢些。"王老汉吓得跪在地上磕头,再抬头时,树上只剩几片金红的狐毛飘下来。
如今古码头早不通商船了,成了县里的文物保护单位。王老汉的孙子王小水守着码头开了家茶馆,柜台上总摆着碟油炸黄豆。有游客问起红狐的传说,小水就指着老槐树说:"您看那树洞里,常年有新鲜的野枣核,都是胡三太奶给我们留的信儿——她还在这儿呢。"
去年夏天暴雨,上游冲下来的采砂船撞断了码头的护栏。第二天施工队来维修时,发现断裂的石栏被几捆芦苇缠得牢牢的,旁边青石板上,整整齐齐码着十二颗圆润的鹅卵石,正是老辈人说的,狐仙报平安的记号。
发表评论